一個老人的“花燈人生”
6歲時,他偷偷跟著別人“跩”花燈,從此迷上了“跩”花燈,后來,他成了“花燈藝人”!盎羲嚾恕迸狍w文家住龍門鄉(xiāng)王家壩村。
6歲那年,裴體文第一次聽見蘆山花燈的曲調(diào),70年過去了,他至今不忘:“三花臉,花鼻子,都是我們花燈人的名字……”這是他第一次聽的蘆山花燈唱詞,70多年過去了,他現(xiàn)在還能唱。
蘆山花燈表演主要角色有兩人,一是丑角(俗稱“花鼻子”或“三花臉”)一是旦角(俗稱“幺妹子”),但那時幺妹子也是男的扮演。有一個和他同齡的女孩叫桂花,兩人跟在一個叫王國忠的藝人背后攆,百看不厭……沒人的時候,他們一個扮丑角,一個演旦角,像模像樣地“跩”起了蘆山花燈。
新中國成立后,蘆山花燈迎來了第一個春天,登上了表演舞臺。后來,蘆山花燈一度被認(rèn)為是“封資修”的東西,直到上世紀(jì)70年代末,迎來了春回大地的好時光,蟄伏在裴體文體內(nèi)的種子破土而出了。正好有一個叫張鳳仁的老藝人與他同村,一有空閑,他就纏著那人學(xué)藝,而張鳳仁從小就“跩”花燈,丑、旦角色都表演,而且還能背誦好整臺整臺的花燈臺詞。
裴體文在為生計奔波的同時,也不時伏在桌前,完整地收集了幾十個古老的蘆山花燈劇本,并且新編寫了富有時代氣息的蘆山花燈劇本,由他創(chuàng)作的花燈,還參加了四川省文藝調(diào)演。蘆山花燈越“跩”越遠(yuǎn),開始“跩”出山鄉(xiāng),“跩”進(jìn)都市,“跩”進(jìn)熒屏。
60多歲了,他老夫聊發(fā)少年狂。1998年,一支名叫“蘆山青衣民樂隊”的隊伍拉了起來,領(lǐng)頭的就是裴體文,他們“跩”的是蘆山花燈。
當(dāng)裴體文看著張鳳仁等一個個蘆山花燈老藝人離開人世時,他四處奔走呼號:“救救這塊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吧!”
在蘆山縣文化局、老年協(xié)會等部門的支持下,“蘆山青衣民樂隊”由退休干部、教師、文藝愛好者組成,每周定期“操練”,他兼任編劇、藝術(shù)總監(jiān)和首席指揮。
2004年國慶前夕,中央電視臺“西部采風(fēng)”欄目到雅安采風(fēng),我隨同采訪。他們問我:“雅安有什么地方戲曲?”我想也沒有想就向他們推薦了蘆山花燈。于是,一大隊人馬沖到蘆山,正碰到裴體文組織的“蘆山青衣民樂隊”在縣城十字街口“跩”花燈,見多識廣的央視編導(dǎo)直呼:“這簡直是民間藝術(shù)瑰寶……”
燭影搖紅里“跩”花燈
當(dāng)天晚上,“蘆山青衣民樂隊”集中排練,為的是在即將舉行的蘆山民俗文化節(jié)上進(jìn)行表演。7時,我們隨裴體文準(zhǔn)時來到了蘆山縣城的天主教堂,他的同伴們也來了。
看上去,這是一支“雜牌軍”,有退休的公務(wù)員高永軍,退休教師趙德祥、周澤榮,也有在職教師雷玉生。周澤榮還住在城外兩三公里的地方,排練結(jié)束后,他還要騎半個小時的自行車才能回家。扮演幺妹子的,有當(dāng)保姆的家庭婦女余學(xué)英,還有開飯店的小老板朱素芳……
當(dāng)二胡、月琴悠揚(yáng)的旋律在空蕩蕩的教堂里響起時,一“丑”一“旦”開始表演了。
“三花臉、花鼻子,都是我們花燈人的名字;花鼻子本姓潘,家住半崖上扯風(fēng)箱……”最先登場的是裴體文,只見他鼻梁上貼了一塊“白豆腐”,手搖一把扇子,又說又扭“跩”上臺。
“咦,你說我與川劇的丑角一個樣?你哥子整拐球啰,啥子我跟他們一樣,是他們跟我們學(xué)的。你哥子不信?你去問川劇丑角大師劉承基,看他們怎個跟你說。你問我為啥子要貼上花鼻子?說來話長,那是2000多年前,劉邦打了天下要吃豆腐,我老祖公磨的豆腐白白綠綠嫩冬冬,動動閃閃香噴噴。只是那個時候我們想打廣告沒得錢,有了錢又沒得電視打廣告,只好切塊豆腐擱在鼻梁骨上做招牌,一來二去就成了花鼻子啰……”
隨后,他一聲長吟“幺妹子,‘跩’花燈啰……”剛才還把別人的孩子抱在懷里當(dāng)保姆的余學(xué)英一邊答應(yīng)“哎……來啦!”一邊“跩”上了舞臺……手拿長竹竿挑大紅燈籠的一群幺妹子也跟著他們“跩”了起來。
“清早起來唱山歌,一對情人正相當(dāng)……”一出由裴體文編寫的新編傳統(tǒng)蘆山花燈《妹兒子乖》就在教堂里“跩”了起來。
蘆山花燈的節(jié)目在央視播出后,不少地方的文友紛紛來信,索取蘆山花燈的詳細(xì)資料,他有求必應(yīng),目的只有一個,那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國地方戲曲中,有蘆山花燈還在“跩”。在裴體文眼里,蘆山花燈魅力無窮,只是以前宣傳太少,“如果宣傳出去,表演出去,作為地方文化的一朵奇葩,蘆山花燈要‘跩’紅大江南北!
一“跩”就是2000年
蘆山花燈源于何時,誰也不得而知。因為民間藝人表演蘆山花燈,大多是口耳相傳。裴體文找到了文字“依據(jù)”,清朝乾隆年間的《蘆山縣志》上記載,蘆山花燈在北宋時期已是“沿門謳俚曲”,很是興盛。
在我看來,已很興盛的時代,自然不會是起源的時代,畢竟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(fā)生發(fā)展的過程。
看蘆山花燈表演,觀眾無不被“花鼻子”(丑角)的奇特扮相而感到吃驚。他不但反穿皮襖,而且還斜挎半邊膀子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反穿皮襖是羌族人的習(xí)俗,斜挎半邊膀子的是藏族同胞的穿著。而表演者的唱詞和念白又是地道的漢語,一個地方戲曲竟然有三種民族風(fēng)情,誰能告訴我,蘆山花燈是從何時起源的?
有人猜測,蘆山花燈是民族融合的產(chǎn)物。在2000多年前,蘆山是古青衣羌國的治所,自然是羌人的天下,只是后來秦滅巴蜀,漢人與少數(shù)民族在這塊不大的土地上紛爭不斷,你來我往,蘆山一帶成了漢藏羌彝“民族走廊”,也許在各民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,蘆山花燈就誕生了。
蘆山花燈自然屬于四川地方燈戲,之所以有燈,起初是表演的需要。據(jù)老藝人介紹,因為表演時,為了讓觀眾看清丑、旦的表演,在他們的身后有一群人打燈。燈是花燈,是用紅紗扎成的,形狀有方有圓,里面放著點燃的蠟燭,散發(fā)出柔曼的紅光。打燈的人不僅要跟著丑、旦扭動,而且還需要幫腔,有簡單的合唱。而觀眾來自四鄉(xiāng)八鄰,這里山多坡多,交通極為不便,打著燈籠、火把走很遠(yuǎn)的山路趕來看“跩”花燈。于是,臺上臺下,猶如星星點燈,繁星似火,煞是好看!耙惶酶栉枰惶眯,燈有戲文戲有燈;庭前庭后燈弦調(diào),滿座捧腹妙趣生!
現(xiàn)在有了電燈照明,花燈便演變成了單一的道具,既然成了道具,扎制的彩燈就更加花樣翻新,甚至火箭燈、飛機(jī)燈也出現(xiàn)在了花燈表演的舞臺上。說到道具,一根竹竿也可以是馬、是轎。生產(chǎn)中的勞動工具,生活中的日常工具,如扇子、煙袋、方巾等都可以成為表演道具。
蘆山人說表演花燈是“花燈”,就是去看花燈表演,也說是去“看花燈”,似乎離開了“跩”,就不是花燈似的。其實,一個“跩”字,道出了蘆山花燈的絕活,那就是除了學(xué)、說、逗、唱外,還有“跩”。
東北二人轉(zhuǎn),也在“跩”,但那種“跩”是打上了個人烙印的,即是趙本山的內(nèi)八字腳步。而蘆山花燈的“跩”,丑、旦聞“樂”起舞,扭“鴨子步”(“跩”的基本步伐,就是走十字步,就像鴨子搖擺狀),唱花燈調(diào),裴體文總結(jié)了蘆山花燈的特點:“蘆山花燈崴、聳、跩、搖、米篩花,其他地方的花燈則沒這么多步法……”說起蘆山花燈,年近七旬的裴體文依然興致不減,向我介紹起花燈的特點來。裴體文在“跩”花燈時,還能表演一些絕技,如拋扇子、夸張手勢,還利用嘴、鼻、眼甚至滿臉的皺紋出戲,真正傳承了花燈被稱作“滿臉都是戲”,讓觀眾捧腹大笑,甚至眼淚都要笑出來……
花燈的上臺是演員,下臺是普通農(nóng)民。他們土生土長,臺上臺下,方言土語、歇后語、大實話,詼諧機(jī)趣,通俗易懂,具有濃厚的泥土氣息。演出不擇場地,廟前廣場、田間地頭、堂屋院壩,隨處都可表演。伴唱的樂器也很簡單,除了二胡必不可少外,鑼、鼓、嗩吶什么的,都可以不要,“一聽二胡響,有人腳桿癢”。
蘆山花燈一“跩”就是2000年?梢哉f它是一種尚處于原始形態(tài)的演劇藝術(shù)。前些年,有一位從北京來的文化專家觀看了蘆山花燈,他驚訝不已,“蘆山花燈比東北二人轉(zhuǎn)神氣多了,你們?yōu)槭裁床缓煤醚芯??
6歲那年,裴體文第一次聽見蘆山花燈的曲調(diào),70年過去了,他至今不忘:“三花臉,花鼻子,都是我們花燈人的名字……”這是他第一次聽的蘆山花燈唱詞,70多年過去了,他現(xiàn)在還能唱。
蘆山花燈表演主要角色有兩人,一是丑角(俗稱“花鼻子”或“三花臉”)一是旦角(俗稱“幺妹子”),但那時幺妹子也是男的扮演。有一個和他同齡的女孩叫桂花,兩人跟在一個叫王國忠的藝人背后攆,百看不厭……沒人的時候,他們一個扮丑角,一個演旦角,像模像樣地“跩”起了蘆山花燈。
新中國成立后,蘆山花燈迎來了第一個春天,登上了表演舞臺。后來,蘆山花燈一度被認(rèn)為是“封資修”的東西,直到上世紀(jì)70年代末,迎來了春回大地的好時光,蟄伏在裴體文體內(nèi)的種子破土而出了。正好有一個叫張鳳仁的老藝人與他同村,一有空閑,他就纏著那人學(xué)藝,而張鳳仁從小就“跩”花燈,丑、旦角色都表演,而且還能背誦好整臺整臺的花燈臺詞。
裴體文在為生計奔波的同時,也不時伏在桌前,完整地收集了幾十個古老的蘆山花燈劇本,并且新編寫了富有時代氣息的蘆山花燈劇本,由他創(chuàng)作的花燈,還參加了四川省文藝調(diào)演。蘆山花燈越“跩”越遠(yuǎn),開始“跩”出山鄉(xiāng),“跩”進(jìn)都市,“跩”進(jìn)熒屏。
60多歲了,他老夫聊發(fā)少年狂。1998年,一支名叫“蘆山青衣民樂隊”的隊伍拉了起來,領(lǐng)頭的就是裴體文,他們“跩”的是蘆山花燈。
當(dāng)裴體文看著張鳳仁等一個個蘆山花燈老藝人離開人世時,他四處奔走呼號:“救救這塊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吧!”
在蘆山縣文化局、老年協(xié)會等部門的支持下,“蘆山青衣民樂隊”由退休干部、教師、文藝愛好者組成,每周定期“操練”,他兼任編劇、藝術(shù)總監(jiān)和首席指揮。
2004年國慶前夕,中央電視臺“西部采風(fēng)”欄目到雅安采風(fēng),我隨同采訪。他們問我:“雅安有什么地方戲曲?”我想也沒有想就向他們推薦了蘆山花燈。于是,一大隊人馬沖到蘆山,正碰到裴體文組織的“蘆山青衣民樂隊”在縣城十字街口“跩”花燈,見多識廣的央視編導(dǎo)直呼:“這簡直是民間藝術(shù)瑰寶……”
燭影搖紅里“跩”花燈
當(dāng)天晚上,“蘆山青衣民樂隊”集中排練,為的是在即將舉行的蘆山民俗文化節(jié)上進(jìn)行表演。7時,我們隨裴體文準(zhǔn)時來到了蘆山縣城的天主教堂,他的同伴們也來了。
看上去,這是一支“雜牌軍”,有退休的公務(wù)員高永軍,退休教師趙德祥、周澤榮,也有在職教師雷玉生。周澤榮還住在城外兩三公里的地方,排練結(jié)束后,他還要騎半個小時的自行車才能回家。扮演幺妹子的,有當(dāng)保姆的家庭婦女余學(xué)英,還有開飯店的小老板朱素芳……
當(dāng)二胡、月琴悠揚(yáng)的旋律在空蕩蕩的教堂里響起時,一“丑”一“旦”開始表演了。
“三花臉、花鼻子,都是我們花燈人的名字;花鼻子本姓潘,家住半崖上扯風(fēng)箱……”最先登場的是裴體文,只見他鼻梁上貼了一塊“白豆腐”,手搖一把扇子,又說又扭“跩”上臺。
“咦,你說我與川劇的丑角一個樣?你哥子整拐球啰,啥子我跟他們一樣,是他們跟我們學(xué)的。你哥子不信?你去問川劇丑角大師劉承基,看他們怎個跟你說。你問我為啥子要貼上花鼻子?說來話長,那是2000多年前,劉邦打了天下要吃豆腐,我老祖公磨的豆腐白白綠綠嫩冬冬,動動閃閃香噴噴。只是那個時候我們想打廣告沒得錢,有了錢又沒得電視打廣告,只好切塊豆腐擱在鼻梁骨上做招牌,一來二去就成了花鼻子啰……”
隨后,他一聲長吟“幺妹子,‘跩’花燈啰……”剛才還把別人的孩子抱在懷里當(dāng)保姆的余學(xué)英一邊答應(yīng)“哎……來啦!”一邊“跩”上了舞臺……手拿長竹竿挑大紅燈籠的一群幺妹子也跟著他們“跩”了起來。
“清早起來唱山歌,一對情人正相當(dāng)……”一出由裴體文編寫的新編傳統(tǒng)蘆山花燈《妹兒子乖》就在教堂里“跩”了起來。
蘆山花燈的節(jié)目在央視播出后,不少地方的文友紛紛來信,索取蘆山花燈的詳細(xì)資料,他有求必應(yīng),目的只有一個,那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國地方戲曲中,有蘆山花燈還在“跩”。在裴體文眼里,蘆山花燈魅力無窮,只是以前宣傳太少,“如果宣傳出去,表演出去,作為地方文化的一朵奇葩,蘆山花燈要‘跩’紅大江南北!
一“跩”就是2000年
蘆山花燈源于何時,誰也不得而知。因為民間藝人表演蘆山花燈,大多是口耳相傳。裴體文找到了文字“依據(jù)”,清朝乾隆年間的《蘆山縣志》上記載,蘆山花燈在北宋時期已是“沿門謳俚曲”,很是興盛。
在我看來,已很興盛的時代,自然不會是起源的時代,畢竟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(fā)生發(fā)展的過程。
看蘆山花燈表演,觀眾無不被“花鼻子”(丑角)的奇特扮相而感到吃驚。他不但反穿皮襖,而且還斜挎半邊膀子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反穿皮襖是羌族人的習(xí)俗,斜挎半邊膀子的是藏族同胞的穿著。而表演者的唱詞和念白又是地道的漢語,一個地方戲曲竟然有三種民族風(fēng)情,誰能告訴我,蘆山花燈是從何時起源的?
有人猜測,蘆山花燈是民族融合的產(chǎn)物。在2000多年前,蘆山是古青衣羌國的治所,自然是羌人的天下,只是后來秦滅巴蜀,漢人與少數(shù)民族在這塊不大的土地上紛爭不斷,你來我往,蘆山一帶成了漢藏羌彝“民族走廊”,也許在各民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,蘆山花燈就誕生了。
蘆山花燈自然屬于四川地方燈戲,之所以有燈,起初是表演的需要。據(jù)老藝人介紹,因為表演時,為了讓觀眾看清丑、旦的表演,在他們的身后有一群人打燈。燈是花燈,是用紅紗扎成的,形狀有方有圓,里面放著點燃的蠟燭,散發(fā)出柔曼的紅光。打燈的人不僅要跟著丑、旦扭動,而且還需要幫腔,有簡單的合唱。而觀眾來自四鄉(xiāng)八鄰,這里山多坡多,交通極為不便,打著燈籠、火把走很遠(yuǎn)的山路趕來看“跩”花燈。于是,臺上臺下,猶如星星點燈,繁星似火,煞是好看!耙惶酶栉枰惶眯,燈有戲文戲有燈;庭前庭后燈弦調(diào),滿座捧腹妙趣生!
現(xiàn)在有了電燈照明,花燈便演變成了單一的道具,既然成了道具,扎制的彩燈就更加花樣翻新,甚至火箭燈、飛機(jī)燈也出現(xiàn)在了花燈表演的舞臺上。說到道具,一根竹竿也可以是馬、是轎。生產(chǎn)中的勞動工具,生活中的日常工具,如扇子、煙袋、方巾等都可以成為表演道具。
蘆山人說表演花燈是“花燈”,就是去看花燈表演,也說是去“看花燈”,似乎離開了“跩”,就不是花燈似的。其實,一個“跩”字,道出了蘆山花燈的絕活,那就是除了學(xué)、說、逗、唱外,還有“跩”。
東北二人轉(zhuǎn),也在“跩”,但那種“跩”是打上了個人烙印的,即是趙本山的內(nèi)八字腳步。而蘆山花燈的“跩”,丑、旦聞“樂”起舞,扭“鴨子步”(“跩”的基本步伐,就是走十字步,就像鴨子搖擺狀),唱花燈調(diào),裴體文總結(jié)了蘆山花燈的特點:“蘆山花燈崴、聳、跩、搖、米篩花,其他地方的花燈則沒這么多步法……”說起蘆山花燈,年近七旬的裴體文依然興致不減,向我介紹起花燈的特點來。裴體文在“跩”花燈時,還能表演一些絕技,如拋扇子、夸張手勢,還利用嘴、鼻、眼甚至滿臉的皺紋出戲,真正傳承了花燈被稱作“滿臉都是戲”,讓觀眾捧腹大笑,甚至眼淚都要笑出來……
花燈的上臺是演員,下臺是普通農(nóng)民。他們土生土長,臺上臺下,方言土語、歇后語、大實話,詼諧機(jī)趣,通俗易懂,具有濃厚的泥土氣息。演出不擇場地,廟前廣場、田間地頭、堂屋院壩,隨處都可表演。伴唱的樂器也很簡單,除了二胡必不可少外,鑼、鼓、嗩吶什么的,都可以不要,“一聽二胡響,有人腳桿癢”。
蘆山花燈一“跩”就是2000年?梢哉f它是一種尚處于原始形態(tài)的演劇藝術(shù)。前些年,有一位從北京來的文化專家觀看了蘆山花燈,他驚訝不已,“蘆山花燈比東北二人轉(zhuǎn)神氣多了,你們?yōu)槭裁床缓煤醚芯??
- 相關(guān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