宮燈又稱燈籠、彩燈,據(jù)考證起源于西漢時期。現(xiàn)在,每到農(nóng)歷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前后,我國各地還會掛起象征團圓的紅燈籠來營造喜慶氛圍。伴隨著工藝的改進,如今,宮燈工藝有了更大的改進。
傳統(tǒng)的宮燈制作藝人來源于民間藝術(shù),仿古式的宮廷用燈籠,制作工藝比較復雜。不像一般的紅燈籠那樣,扎個架子外面糊上紅紙就行了。燈籠雖小工序卻不少,做一盞宮燈大概要十天。
除了運用傳統(tǒng)制作手藝,在制作宮燈時還融入了許多木工模具的制作技術(shù)。別看燈籠小,里面的工序可不少,從選材到制作,每一步都包含科學道理。比如,他在畫圖紙設(shè)計宮燈時,就是按照黃金分割比例進行設(shè)計的。
這樣做出來的宮燈顯得精致美觀,又不失莊重,宮燈才能展現(xiàn)出古典美來。每盞宮燈主要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,成六棱柱形,高約半米,上下粗,中間細。中部六個面由彩色玻璃裝飾,上下的面由彩色塑料紙裝飾。整體上古香古色,很是奢華和典雅。
宮燈上部稱作“上帽”,底部叫“底座”,中間部分叫“中腰”。中腰之所以用玻璃裝飾,而不用塑料或者紙來做,是考慮到燈籠的受熱變形問題,用玻璃更耐熱,且不易變形!
制作宮燈一般的木匠做不了,因為這需要很多專用工具,也麻煩。他制作一盞宮燈大約需要10天,很是費工費時。正因如此,這樣的宮燈價值不菲。如果是比較好的紅木制成,一盞宮燈的價值能達上萬元。
宮燈的木骨架全是卯榫結(jié)構(gòu)組合起來的。制作宮燈,第一步就是選料。木材要選順絲的木料,要自然晾干,這主要是為了結(jié)構(gòu)上的牢固和靈巧。他制作的宮燈,用料大都是楸木,有時也用紅木,基本不用楊柳木。這是因為楸木和紅木的材質(zhì)密實,不易變形。
第二步把選好的木材解開一一編號,進行自然晾干,不要烘烤。之后,根據(jù)每一個部件上的編號,按照事先畫好的圖紙,將部件安裝組合成整個燈籠的骨架。
宮燈的木骨架全是卯榫結(jié)構(gòu)組合起來的,然后再用油漆上色。上色也很有學問,顏色要中間紅,兩頭素,形成對稱,顯得古色古香。等漆晾干后,再鑲上六面的玻璃和塑料裝飾。
玻璃上的裝飾和木材的選擇是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。好馬配好鞍,用的木材越好,玻璃上的裝飾費的工夫就越大!比绻羌t木做的宮燈,就請專業(yè)畫家題字畫畫,或在玻璃上刻上花飾。而一般楸木做的宮燈,他就在玻璃上貼一層不干膠圖案。
到這里,一盞宮燈基本就完成了。為了裝飾,他還會在六棱柱形宮燈“上帽”的六個角上,分別雕刻上一只龍頭,這樣宮燈就更美了。
- 相關(guān)閱讀